“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?!边@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出自中國儒家典籍《孟子》。說的是上天如果要將重大責任落在一個偉人身上,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,筋骨勞累,經(jīng)受饑餓,以致肌膚消瘦,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,總不如意。通過“吃苦”的方式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,最終獲取功名富貴,成為別人敬重愛戴的人。
那么何為“吃苦”?“苦”大致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。狹義上來講是味覺上的體驗,屬于五位之一,字典中解釋道是像膽汁或像黃連的滋味,與“甘”相對;而廣義則是精神上的體驗,就是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艱辛為吃苦,一般是心理感受,意味著苦難或不幸。所謂“吃苦”應當屬第二種,涵蓋了人生在世所遇的逆境,所承受的壓力與要面對的不幸。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過“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”。大學是一個汲取知識,積累經(jīng)驗的地方。而不幸的經(jīng)歷能夠讓我們學會堅強,從而得到意志的磨煉,慢慢地把一個不經(jīng)世事的孩子磨礪得成熟,變得更加優(yōu)秀,讓人們在苦難中找尋人生的真諦。由此可見,吃苦的重要性。
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可以被歸為不幸的那類人,他的一生被病魔纏身,曾幾度死里逃生,可他不怕吃苦,這個經(jīng)常為身體不好感到不幸的人,不僅沒有被不幸的命運擊垮,反而驅使他更加努力大膽的追逐夢想。從三歲開始學琴,十一歲便登臺演奏自己創(chuàng)作的《變奏曲》一舉成功,他所創(chuàng)作的作品,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。如果帕格尼尼當初懼怕病痛的折磨,逃避生活的苦難,也許我們今天就無法聽到《二十四首隨想曲》、《女巫之舞》、《愛的場面》這些震驚世界的名曲。
那么我們所謂的吃苦就真的有那么苦嗎?九零后的我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,從小就過著被父母安排好的生活,也過慣了這種無憂無律的生活,完全沒有體會過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苦,不知道什么叫做磨難和壓力。所以,但凡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一點所謂的苦難和壓力,就一下子趴倒了。其實,現(xiàn)在的任何苦都算不上苦。真正苦的是有那么一天,當至親需要的時候,而你卻無能為力。
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差別就是,成功者能吃別人吃不了的苦,做別人不愿做的事,所以才會享受別人享受不了的快樂。”
No pains,no gains!